“最大恒星级黑洞”引争议 发现者这样回应
本报记者 刘园园
前不久,中国科学家发现“最大恒星级黑洞”的新闻,估计你还有印象吧?这个“黑洞”最近引起了一些学术争议。
先来回顾一下这个大新闻。
2019年11月28日,《自然》期刊发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该研究团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一颗大约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如果真的如此,它将是迄今发现的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
然而,研究结果发表后,陆续有国外天文学者发布论文,对“70倍太阳质量黑洞”提出质疑。
有的论文指出,这颗黑洞并没有70倍太阳质量这么大;有的论文指出,它有可能不是一个黑洞,而可能是一颗大质量中子星甚至普通恒星。
这,到底怎么回事?
面对学术争议,1月18日,“最大恒星级黑洞”论文第一作者刘继峰研究员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进行了回应。
“远超理论预言质量上限”的黑洞
这个引发争议的“最大恒星级黑洞”,存在于一个叫做LB-1的双星系统里。
中国科学家认为,在这个双星系统里,有一颗8倍太阳质量的蓝色恒星,围绕一个“看不见的天体”做周期性运动。不同寻常的光谱特征表明,那个“看不见的天体”极有可能是一颗黑洞。
研究人员随后通过望远镜进一步确认了LB-1的光谱性质,计算出该黑洞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70倍。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理论预言银河系中有上亿颗恒星级黑洞,但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仅在银河系发现了约20颗恒星级黑洞,而且质量均小于太阳质量的20倍。
70倍太阳质量黑洞,依据此前的新闻发布,“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最低只有2到3倍太阳质量?
正因如此,这项研究一经发表,便立即引发国际天文学界的关注。随后,陆续有多篇相关论文提出质疑观点。
其中包括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和波茨坦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1月10日,该团队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期刊发表论文称,这个“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可能根本不是黑洞,而有可能是大质量中子星,甚至是普通恒星。
该团队指出,那个看不见的星体的伴星,即B型星LS V + 22 25,是可以被看到的。这颗伴星的质量越大,黑洞的质量也就需要越大,这样才能带来伴星相应的运动。
他们研究发现,这颗恒星表面存在由氢核聚变产生的灰烬,而这种过程只在年轻恒星的内核发生,不应在恒星表面被探测到。
该团队认为,这颗伴星一定在过去与那个看不见的星体发生了一些作用。在此过程中,这颗伴星的外层被移除。因此现在看到的是被剥离外层的氦核,它富含氢燃烧产生的灰烬。
然而,被剥离的氦星比普通的恒星更轻。该团队将这一结果和盖亚太空望远镜最近的测量相结合,认为这颗恒星的质量最有可能是太阳质量的1.1倍(存在±0.5倍的不确定度)。
据此,该团队又得出,另一个星体最低只有2到3倍太阳质量——这与中国科学家团队得出的数字相差甚远。
一颗“正常”的恒星级黑洞?
另一位质疑者,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名叫贾里姆·埃尔·巴德里。
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官网介绍,巴德里专门研究不同寻常的双星系统。2019年12月9日,巴德里的论文提交在arXiv预印本文献库中,并于2020年1月3日进行了修改。论文由巴德里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学系主任艾略特·夸塔特共同署名。
该论文提出,中国研究团队发现的这个史无前例的恒星级黑洞的质量,主要证据是测量Hα发射线的径向速度变化,这种Hα发射线被认为来自黑洞周围的吸积盘。
巴德里认为,那颗B型星的大气也在吸收Hα发射线,这使得Hα发射线看起来像是发生了位移,但实际上并没有。因此,并没有证据表明Hα发射线的径向速度变化。Hα发射线很可能源于双星系统周围物质,而不是黑洞周围的吸积盘。
“目前这颗看不见的伴星的特征依然是不确定的,但是它最有可能是一颗5到20倍太阳质量的‘正常’恒星级黑洞。” 巴德里在论文里提出。
复核结果基本支持最初结论
相关质疑不止上述两个。面对来自国际天文学界的质疑,中国研究团队如何回应?
“我们现在已经有初步结果,证实我们的研究结果。”刘继峰研究员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显然,他已经注意到了这些科学争议。
对于德国研究团队所说的“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可能不是黑洞,而是一个中子星,甚至普通恒星,刘继峰表示:“这是第一步就可以被排除的模型。”
刘继峰解释说,这种模型是双星演化中非常短暂的特殊阶段,因此存在的可能性非常低。此外,这种模型也依赖于该天体离我们的距离,而根据盖亚太空望远镜的最新测量,不支持该模型要求的那么近的距离。
对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的质疑,刘继峰认为,Hα发射线成分复杂,仅减去B型星吸收而忽略星风发射是不行的,需要用其他方法来独立验证。
“我们使用两个多月来观测到的更加丰富的数据,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析和复核。分析结果支持原来的结论。”刘继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分析认为,那颗黑洞的大小应该是70个太阳质量左右,不会低于40倍太阳质量,依然支持原来“最大恒星级黑洞”的结论。
刘继峰透露,目前中国科研团队正在酝酿新的论文,预计不久后将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