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4月18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纽约市医疗物资出现紧缺后,布鲁克林海军船坞的一些私人公司转型生产医疗物资,帮纽约市政府解决燃眉之急,其中一家就是由华人服装厂发展而来的时尚品牌。这家高档女装品牌的工人现在正在与军服生产厂联手,为纽约市赶制30万件手术防护服。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5981866", container: "_kaqw1o7bid", async: true });[img]//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js" async="async" defer="defer" >
骆全业是该品牌创始人之一,他表示,做了大半辈子服装厂,现在是他经历过的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但经验告诉他,只要想方设法挺过了至暗时刻,就能迎来光明。
1974年,24岁的骆全业从广州来到美国。一开始,他和太太像那时大部分中国移民一样,分别在餐馆和服装厂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1977年,他与别人合伙开起了服装厂。自己当老板后,日子更加辛苦,骆全业和太太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通宵工作也是常有的事。
当年服装厂是华埠的支柱行业,80和90年代鼎盛时期,华人开的服装厂有几千家,骆全业最多的时候也经营着四家服装厂。“当时的唐人街走在街上的人大都是做服装厂的,餐馆、咖啡店生意都特别火爆。”骆全业回忆说。
1996年,骆全业的一位华人合伙人想要转行做其他生意,为了处理厂里剩余的布料,工人们用这些布料自己缝制成服装出售,没想到卖得很火爆。骆全业和一个做服装厂的朋友一合计,不如从只接别人订单的服装加工厂,转为直接出产产品的时装公司。
骆全业介绍说,后来服装厂也开始把衣服拿到中国去做,因为中国的工人技术高超,同时做一件衣服的成本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
2018年,公司迁入布鲁克林海军船坞,在这里开设了服装样本车间,目前该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有1700多员工,在美国有300多名员工。
疫情开始后,公司有4500万美元的订单被取消,20多万件已经完工的服装滞留在仓库,资金周转陷入困境。公司关闭了在美国的九间门店,工人中一半在家做工,另一半失业。当纽约市政府找到该公司,他们立即重开了布鲁克林海军船坞的样本间,重新设计服装图纸。“转型生产防护服不难,因为防护服比我们做的时装简单得多,但市府需求量大需要时间,我们的样本间的工人以前一两天才做一件衣服,现在一天要做十几件。”他说。
骆全业说,公司也采取了非常时期的措施,比如提高了工资,同时又派Uber接送工人上下班,工人每天换两次口罩,间距也保持在六英尺以上,以确保安全。这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但骆全业说,为了帮助纽约市度过难关,他义不容辞。
至于自己面对的难关,骆全业说,“我现在整天想的就是怎样熬过去,为了这些员工,我们也要熬过去。”(荣筱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