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综述)全国人大代表李鸿彬:被“沉默侵害”的公共利益亟待司法保护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申冉)5月25日,在北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学处副主任李鸿彬呼吁,通过出台法律解释或“两高”司法解释,避免公共利益被“沉默侵害”而无处可诉、无法可依的尴尬。
日前,工信部发布通告,指出当当、知乎日报、e代驾等16款APP有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不给权限不让用、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过度索取权限等侵害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
实际上,在大数据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隐藏在“冰山”之下的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被侵害,正愈发显现。
作为教育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李鸿彬通过调研还了解到,目前,不少培训机构违规获得大量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并出售获利。这不仅严重侵害了众多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权益,其带来的隐患也难以估量。
此外,李鸿彬还注意到,一些对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比如向未成年人售卖烟酒、向未成年人开放网吧等,都需要加强前期的社会管理,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犯罪行为实际发生、未成年人权益遭受损害后,再进行追诉。
“可惜的是,很大一部分公共利益被侵害行为,由于被侵害人范围模糊和侵害行为造成的损失难以得到确认,往往很难得到法律的惩罚,始终面临着违法成本低与维权成本高的双重困境。”李鸿彬等人大代表认为,如果能把个人信息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等更多领域的公共利益纳入公益诉讼的保护范畴,就可有效解决公民个体诉讼维权难题,提高侵权者的违法成本,促进有关部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从而产生示范意义更强、警示威慑作用更大的法治正能量,维护更多领域的社会公共利益。
据其介绍,经过两年的试点后,2017年6月27日,公益诉讼工作正式在国内全面开展。目前,公益诉讼案件的范围主要限定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英烈权益保护等五个领域。
“近几年来,在全国两会和地方两会上,已经有不少代表、委员呼吁继续加大公益诉讼工作力度、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李鸿彬告诉记者,“也有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等省级人大常委会和广州、杭州、南京、济南等省会城市作出了适度扩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决定。”
其中,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以专项决定的形式,要求“对安全生产、历史文化古迹和文物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大数据安全、互联网侵害公益、损害国家尊严或民族情感等领域,可以稳妥积极探索开展公益诉讼。”
“我们此次提交的建议,是呼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法律解释或者由‘两高’出台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和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便于各地司法机关统一认识、规范办案。”李鸿彬表示。
该份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现行法律规定的“等五大领域”进行扩张性解释;另一方面是对现行法律规定的案件范围作出具体的“等外”解释;同时,增加有关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一般性规定,避免出现确有必要通过公益诉讼方式保护公益时却没有法律依据的窘境。
司法界人士认为,这份建议积极回应了民众极为关心关切的公益司法保护现实需要,进一步明确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制度的价值,有效提升中国公益司法的保护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