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时尚网 收藏深圳时尚网
你现在的位置 > > 首页 >> >> 新闻中心 >> 地方新闻

警惕!多少父母正以爱的名义“吃掉”自己的孩子?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9-03-10 03:18:45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引发公众对于中式亲子关系的思考——

  多少父母正以爱的名义“吃掉”自己的孩子?

■本报记者 朱颖婕

  故事发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唐人街的一个华人家庭。寂寞的“空巢”妈妈意外遇到了一个由包子变成的小男孩,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动人的母子之情慢慢变质为以爱为名的“绑架”,直到妈妈一口把他吞下……斩获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包宝宝》只有短短八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却生动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话题——在爱与束缚中互相撕扯的中式亲子关系。

  一只“包子”引发的思考让无数人感动中夹杂心酸。的确,我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无私又自私的爱:幼年时,父母是温暖的港湾;长大后,他们是甜蜜的羁绊,注定跋涉远方的孩子和不愿退场的父母之间似乎总有一道鸿沟。究竟该如何爱孩子,永远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课。

  在“包妈妈”身上仿佛看到了无数中国家长的影子

  一位百无聊赖的母亲,一位匆匆离场的父亲,一个备受宠爱的“宝宝”……片头寥寥几个场景,就刻画出常见的中国家庭生态——在父亲普遍缺位的育儿环境中,母亲为孩子倾尽所有,逐渐迷失自我。

  “在包妈妈身上,仿佛看到了无数中国家长的影子。”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冉冉看完《包宝宝》后坦言,“我的父母就是‘老母鸡式’的中国家长。”犹记得四年前,她收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父母不放心她独自前去,买了机票一路护送她到学校,碰到生日、中秋等特殊日子,还常常打“飞的”过去为她烧饭。

  “在国内,老师和家长往往扮演着监管者和督促者的角色;出国后,无论是繁重的学业还是琐碎的生活都要靠自己,所以留学生涯对很多中国孩子来说,既是难得的自由时光,也是对自我、对父母、对亲子关系的一大考验。”冉冉说:“我特别理解包宝宝的叛逆,亲情诚然宝贵,但父母过多的干涉,有时候真的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事实上,《包宝宝》这个关于家庭、母性、放手的故事灵感,正是来自生于中国重庆、长于加拿大的华裔女导演石之予的亲身经历。“小时候在多伦多,母亲总把我当做手心里的小包子,她不许我乱跑,最好一刻不离她的视线。”影片中最骇人的镜头——妈妈吃掉包宝宝,也源自其母亲说过的一句话:“真希望把你装回肚子里,这样我就随时清楚你在哪里。”

  “尽管在育儿实践中,妻子们理性上总是希望丈夫多些参与和帮助,但实际上,却往往不那么愿意分享自己的角色和背后的决策权。”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副教授周圆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这种“极端母爱”的一大成因——女性需要通过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照料行为,来完成对自己“母亲”身份的确认。这种排他性认同感的建立方式,也决定了大多数母亲是父母之中更“用心”但也更“偏激”的一方。

  当深沉的父母之爱以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为底色,那句“为了你好”,很可能就是在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父母“吃掉”的不仅是孩子的自由空间,也是他们真实的自我。

  其实,石之予为《包宝宝》设计了两个结局。其一是妈妈为包宝宝和女友建了新房,但最后一怒之下,把他们全吃掉了;另一个是妈妈吃掉包宝宝后崩溃住院,醒来后才发现这只是一场梦,随后她见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儿子——一个发型很像包宝宝的男孩。正如观众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那样,石之予选择了第二个结局,她为可怜的天下父母心保留了一份温情,也为中式亲子关系憧憬了一个更理想的结局。

  各自独立而心心相依,才是健康的亲子关系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包宝宝》其实是《超人总动员2》在美国上映前的“餐前甜点”。一个带有浓郁的东方风味,一个延续着轻松的西方风格,两部同样以家庭为题材的影片,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亲子相处之道。

  《包宝宝》中母子冲突的一个小高潮源于包宝宝的恋爱,当他带着金发碧眼的未婚妻跟妈妈告别,才让彻底失去儿子控制权的妈妈崩溃痛哭;而《超人总动员2》中也有类似情节,但超人父母面对女儿的交友行为却表现得格外开明。

  其实,对于亲子关系的评价,很难分出对错或优劣。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曾下过一个经典论断:“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在家庭教育专家看来,一段健康且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有适当的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应该从孩子幼年时便有意识地培养。

  小敏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在孩子出生的头一年,她几乎和他形影不离,“每天一下班就奔回去”,结果一上幼儿园,孩子就出现了明显的分离焦虑。她意识到不能这样:“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张弛有道,母亲不在的时候,孩子也可以快乐地独处,对母亲来说,也应如此。”

  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儿童心理教育专家陈默表示,在出生六至八个月左右时,孩子就会开始产生分离焦虑。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早期依恋关系”,指的正是婴幼儿和养育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一般可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三类。其中,安全型依恋关系是最好的,也是最正常的,这类妈妈母性意识强,能让孩子很好建立起心理安全感,但这份安全感中也包括了“分离之后的安全感”。

  “包妈妈的悲剧在于自我价值的缺失。”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说,有些女性之所以会活得越来越像一个“妻子”“母亲”甚至“奶奶”“外婆”,而不是“自己”,正是因为她们把情感过多地寄托在他人身上,以对方的价值取向为核心,让丈夫、孩子的价值超越了自己的价值。“但对独立个体来说,自身价值应高于其他。”

  张学新也承认,“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成分,同时也是传统农耕社会的特点,因此,中式亲子关系才成为一种传统。“农业社会需要劳动力和生活经验的代代相传,人在年老之后需要后代赡养,因此,‘孝’更像是亲子之间的一种契约,而不止是天然的亲情。”在他看来,亲而不密、孝而不顺、各自独立而心心相依的亲子关系才更有利于父母、子女的共同成长。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热门阅读
Copyright © 2012-2024 fashion.shenzhendx.Com 深圳时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邮箱:18376553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