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时尚网 收藏深圳时尚网
你现在的位置 > > 首页 >> >> 新闻中心 >> 地方新闻

“定制化扶贫”模式下的衡水脱贫攻坚战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20-06-19 03:19:15

  “定制化扶贫”模式下的衡水脱贫攻坚战

  衡水对剩余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案一台账”管理,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5月15日一大早,今年58岁的杨小庄村村民史景宽便起身前往自己家的西瓜地查看情况,再有20多天,他家6亩多的西瓜即将成熟销往农贸市场。一想到即将迎接今年的收成,史景宽不禁咧开嘴笑了。

  杨小庄村位于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漫河镇,该村耕地面积3000余亩,共有村民570余户、1680余人,村民大多以耕地营生。2013年至2017年期间,杨小庄村被认定有23户贫困户,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5891748", container: "_i630znox87b", async: true });[img]//cpro.baidustatic.com/cpro/ui/cm.js" async="async" defer="defer" >

  史景宽家便是最后一户脱贫的人家。他家于2019年顺利脱贫,这标志着杨小庄村全面脱贫。史景宽之前可能也没想到,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自家的农耕收成至少翻了三倍,原本拮据的生活开始“滋润”起来。

  种西瓜脱贫 农户收入翻了至少三倍

  “客厅里是这几年新买的液晶电视,外面是刚换的电冰箱。”走进史景宽家,他开心地介绍起近年家里添置的“大件儿”。

  史景宽家有三口人,全家以种地为生。他家耕地面积近7亩,起初种的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一亩地的毛收入每年1000元左右,家里一年的总收入只有7000元。

  2013年,史景宽母亲患上癌症,这场大病让日子本就紧张的家庭雪上加霜。“最后实在拿不出钱给我母亲看病了,我们就在2015年申请了贫困户。”成为贫困家庭后,国家每年都会给500元的补贴,此外,母亲看病报销的补贴也提高了不少。但光靠这些补贴远远不够,在村两委班子和乡镇党委政府的鼓励下,2017年,史景宽决定将原来耕种的小麦和玉米更换为西瓜。

  起初,史景宽只是听闻有其他人家转种西瓜赚了不少钱,他也想转种西瓜,但考虑到自己年纪较大,家里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又不懂种瓜的技术,就犯了难。

  杨小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庆兵介绍,对史景宽这样想转种西瓜又有诸多疑问的农户,村里请专家为他们提供指导,还免费提供种子。“手把手”的帮扶让史景宽转种西瓜在技术上不成问题。

  杨庆兵介绍,贫困户若种植西瓜,每年每亩地还有几百元的补贴。“每年的补贴金额不太一样,像小拱棚西瓜,去年每亩补贴500元,今年每亩补贴700元。”除了种西瓜外,杨小庄村的贫困农户种植花生、红薯、高粱、山药等农作物,国家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在“扶贫西瓜”的带动下,史景宽家在2019年顺利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12853元,比之前翻了至少三倍。手头宽裕了,承担母亲的治病钱也相对轻松了。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抱团脱贫

  杨小庄村所在的阜城县2012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共有贫困村305个,2017年脱贫摘帽,2019年421个贫困户、1017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118.5%。目前,阜城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07户、9845人,其中未脱贫99户219人,贫困发生率0.077%。

  除了阜城县,发展产业扶贫在衡水市其他县市区也是创新扶贫模式的一大亮点。近年来,衡水市围绕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进行了诸多尝试,在充分进行前期试点工作后,衡水市今年在各县市区大力推广“借地托管+带苗入股+抱团入社”的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变“扶贫资金入股”为“种苗入股”,让扶贫资金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产业真正“落户”,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借地托管+带苗入股+抱团入社”模式到底是什么?衡水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简单来说就是,贫困户用扶贫资金购置种苗后可无偿使用合作社土地种植,合作社代贫困户管理,最后统一收购、加工与销售,合作社在年度亩产收益中按比例给贫困户分红。

  在对接市场过程中,政府主要承担引导与服务责任,整合市场信息、明确市场需求、引进推广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政府引导与支持下,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品种和规模,采用订单式生产。

  衡水市还采用“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的方式,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收益更稳定、干劲更足,同时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以饶阳县的葡萄产业为例,该县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组织带动作用,将松散的贫困户组织起来,把全县79个贫困村组建成43家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销售管理模式,使葡萄品质得以提升,群众收益得到保障。

  此外,饶阳县采取“抱团”学技术的方式,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对贫困户进行传帮带,带动170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该县设施葡萄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4.2万亩增加到2016年的1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葡萄种植基地。2016年,饶阳县有3089户贫困户1.1万贫困人口通过设施葡萄实现稳定增收。

  “一户一案一台账”的“定制化扶贫”模式

  衡水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衡水市剩余贫困人口769户、1705人,推动实现人均纯收入2020年6月底达到4000元以上和“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

  为全力推动衡水市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衡水市对剩余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案一台账”管理,逐户制定脱贫方案和帮扶台账,可谓“定制化扶贫”模式,让“干什么”更精准。

  此外,在“一督一包八帮扶”工作机制下,凝聚全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施策,让“如何干”更有效。强化市领导督导,县乡领导干部对剩余贫困户包联全覆盖,通过帮扶责任人“直接帮”、驻村工作队“定点帮”、派出单位“援助帮”、行业部门“政策帮”、民营企业“结对帮”、社会组织“爱心帮”、村两委干部“带头帮”、亲戚邻居“情感帮”的方式,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实现如期脱贫。

  前不久,作为贫困户王清梅一家的直接帮扶人,武强县财政局驻村第一书记范建军根据其家庭实际情况,为王清梅的丈夫安排了工作,又联系了吴沙洼村手套扶贫车间,免费为王清梅培训手套加工技术,并通过县扶贫办为其购置了缝纫机。目前,王清梅每月有400多元收入,夫妻二人年收入达13000多元。

  截至目前,衡水市已对剩余未脱贫户全部建立了扶贫脱贫台账,并逐户制定了脱贫方案。其中有劳动能力的397人,通过外出务工、公益岗、临时岗实现就业393人。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强化兜底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资产收益、集中供养等措施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同时,衡水市通过“一县一课”的形式,把扶贫产业送到群众“家门口”。组织开展“产业扶贫攻坚月”行动,力争做到防疫不松劲、产业就业不停歇。

  衡水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通过视频会、片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各县市区进行政策解读和产业动员培训,引导贫困户发展玫瑰花、辣椒和金银花、杜仲等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各县市区也加大了特色种养产业的奖补力度。

  此外,衡水市建立起可自动预警的防贫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把防贫对象基本信息、预警信息、审核结果、帮扶结果等数据形成完整的数据链,通过市县乡村四级纵向预警、各有关部门之间横向联动相结合,达到了“数据共享、监测预警,分级管理、协同救助,主动发现、精准防贫”的目标。目前,该系统共监测非持续稳定脱贫户、非建档立卡低保户、非建档立卡低收入边缘户、分散供养特困户和剩余贫困户五类人员62388户、109701人,已救助63户63人58.17万元。

  “我们将确保贫困人口上半年全部达到脱贫条件,下半年狠抓巩固提升,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衡水市委书记王景武说。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热门阅读
Copyright © 2012-2024 fashion.shenzhendx.Com 深圳时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邮箱:1837655332@qq.com